如何让孩子为他人着想

一位母亲在网上发帖求助,“我那孩子每天都有使不完的劲儿,不是爬楼梯就是爬桌子,不是与伙伴吵架就是与家长顶嘴,把生活弄得一团糟。我们不知说了多少遍,可他就是听不进去,从来不懂得为别人着想。真拿他没办法。”

还有一位母亲为自己今年8岁的女孩大伤脑筋,她经常跟同事诉苦:“女儿开朗活泼、调皮好动,却有个很大的毛病,就是不会关心别人。家里老奶奶生病时叫她做点事她都不高兴,平时就更不用说了。在学校里也不会关心同学、老师,甚至在公共汽车上给病人让座都不愿意。我们在家里上让老、下让小,在单位里也热心助人,可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却不关心别人呢?我们应该怎么教育她才好?”

可以说,很多调皮孩子的家长都有着以上两位母亲的烦恼,他们发现,孩子平时捣蛋十足,可一遇到事情,就总是把心门关起来,从不允许别人靠近,也从不懂得为别人着想。其实,在现实生活中,还有很多因素导致孩子“冷漠、无情”——当前的孩子都受大人们溺爱:好吃的尽让孩子吃,孩子要求什么也尽可能满足,孩子听到的都是好听的。在孩子内心世界里,从不知道“不”字的意思,在这样的“顺境”中,久而久之,孩子变得狭隘、冷淡,不会关心自己以外的人和事,见到好吃的,抓到手就吃,不关心别人能不能吃到;看到好玩的玩具,就任着性子要,不管家长能不能承受得起;听到不顺耳的话,就不耐烦,任性发脾气,不论别人如何看他,一切以我为中心,只知有我,不知有他。

孩子终归要长大成人,离开家长,走出家庭。进入社会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学会与别人相处,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。只有那些关心别人、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主动支持别人的人,在自己遇到困难时,才会得到别人的关心、支持和帮助。如果孩子不会关心、支持和帮助别人,他们又如何能适应社会而不被社会所接受呢?孩子成人后思想狭隘,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心理承受能力差,即使智力水平高,也是很难成为社会有用之材的。

所以,家长一定要纠正孩子“自我为中心”的坏毛病,教育他们从小学会关心他人。

第一,家长应为孩子营造换位思考的环境。家庭中,家长会不会换位思考,深深影响着孩子。如果家长懂得换位思考,为孩子营造一个换位思考的家庭环境,孩子就能从中受到启发与感染。

一天,小凤的妈妈下班回来后非常生气地说:“这个小刘真是岂有此理!今天公司查账,发现了一个问题,原来她把前面的一个数据弄错了。害得我也跟着错了,结果我们两个一起受到了单位的通报处罚,罚了我1个月的奖金呢。”

小凤虽然不明白是怎么回事,但从妈妈的表情上,她知道妈妈受了委屈,不禁也暗暗埋怨起妈妈口中的小刘,还小声嘟囔道:“我再也不到刘阿姨家玩了。”

小凤的爸爸看到这种情况,坐在妈妈的身边安慰道:“你先消消气,小刘罚了多少?”

“两个月的奖金。”

“看来小刘比你惨多了。小刘比你工作时间短吧?”

“是啊,她来单位才半年,我干了都3年多了。”

“那你是她的老师,是领导喽。”

“对,我一直带着她干。”妈妈脸上此时露出了一点得意之色。

“那么,小刘犯一点错误也是应该理解的,谁不会犯错呢?况且她损失了两个月的奖金,心里更不好受。你作为她的领导应该替她想想,虽然主要责任在她,但你这个领导也是监督不力啊。”爸爸小心地说。

妈妈沉默了一会儿说:“也对呀。下班的时候,我看小刘都哭了,我得给她打个电话。”

在电话里,妈妈安慰了小刘很长时间。放下电话,妈妈高兴了很久。

这一幕小凤都看在了眼里,等妈妈打完电话,她不禁关心地问妈妈:“妈妈,刘阿姨还伤心吗?”

事实上,孩子做人的品行是父母带出来的,要求孩子做到的,父母首先要做到。作为家长,如果希望你的孩子懂得换位思考、替人着想,就应该给孩子营造一个换位思考的环境,让换位思考、替人着想潜移默化地根植在孩子的心底。

第二,从小事做起,从身边做起。

叶圣陶先生很重视教育儿女。他反复告诫儿女:我是生活在人们中间的,在我以外,更有他人,要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。譬如,他让儿子递给他一支笔,儿子随手递过去,不想把笔头交在了父亲手里。父亲就对儿子说:“递一样东西给人家,要想着人家接到了手方便不方便。你把笔头递过去,人家还要把它倒转来,倘若没有笔帽,还要弄人家一手墨水。刀剪一类物品更是这样,绝不可以拿刀口刀尖对着人家。”又如,冬天,儿子走出屋子没把门带上,父亲就在背后说:“怕把尾巴夹着了吗?”次数一多,不必再用这么长的句子,父亲只喊:“尾巴,尾巴!”就这样,渐渐养成了儿子冷天进出随手关门的习惯。另外,父亲还告诫儿女开关房门要想到屋里还有别人,不可以“砰”的一声把门推开或带上,要轻轻地开关,这样才不会影响到别人。

可见,学会为他人着想,要教育孩子从小事做起,从身边做起。

第三,教孩子体验别人的感受。在生活中,有很多孩子习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,所以难免自命不凡,不能理解别人的苦衷,不能体谅弱者的难处。这时候,家长必须让孩子学会体验别人的感受。这不仅能培养孩子一颗美好的心灵,更能让孩子具备有良好的教养。

小荣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,渐渐养成了骄横、任性的个性。爸爸妈妈把小荣接来和自己一起住时就发现了他的这些缺点。

有一次,小荣和别人家的孩子一起在外边玩。路边有一个盲人一边拉手风琴一边唱歌。他的面前摆着一顶帽子,路过的人们觉得他唱的歌好听,就往他的帽子里扔一些钱。

孩子们围着这个盲人,觉着很好奇,纷纷叫嚷:“瞎子,瞎子,快来看瞎子唱歌。”

小荣也跟着喊。

看到这一幕,小荣的爸爸很生气,把小荣叫了回来,狠狠批评了一顿。

小荣低着头,心里想:“他们都在喊,为什么我不能喊?”

爸爸看出他的心思,想起小荣前些天因为牙齿掉了,装了一颗假牙,就语重心长地说:“今天你围着一个盲人嘲笑他的眼睛瞎了,如果哪天有人知道你有一颗假牙,对着你喊‘豁牙子,豁牙子’,你会怎么想?”

小荣听了,脸一下就红了。

爸爸拍了拍小荣的脑门,轻轻地说:“知道错了就好,在生活中,我们每做一件事情,都要多想想别人的感受,不能随便嘲笑、挖苦别人,那是非常不好的。”

小荣懂事地点了点头!

在以后的生活中,爸爸总是这样教育小荣,让他体验一下别人的感受。小荣也渐渐变成了一个懂事、善解人意的孩子。

其实,每个孩子都是单纯而善良的。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一句话、一个举动可能伤害到别人,给别人带来烦恼的时候,就会觉得很不安。作为家长,应抓住这样的教育契机,告诉孩子注意自己的言行,因为自己如果有同样的遭遇时,也一样会受伤,会不高兴,只有如此,孩子才能学会换位思考,从而懂得体谅别人、尊重别人,当然,也就同时得到了别人的尊重。

第四,让孩子理解他人的处境,学会关心与体贴。

教育家卡尔威特回忆父亲时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:

有一次,叔叔一家要去波尼那河做一次沿河旅行,他们也请我参加。不巧的是,那天父亲要去参加一个会议,当我们要出发时,母亲的胃病却犯了。为了让我们能安心出门,母亲尽力装着没事的样子,但父亲却看出了母亲的不对劲儿。当时我只顾着自己高兴,根本没注意到母亲的异样。父亲叫我留下来照料母亲,但我好不容易才得到这样一个机会,当然不想放弃。父亲生气地说:“你不能把生病的妈妈一个人丢在家里,你必须在家里陪妈妈。”我听了大哭,叫道:“明明是你不让我去,生病的人怎么能笑得出来,刚才妈妈不是笑着叫我好好去玩吗?”父亲质问道:“你难道真的看不出妈妈病得有多严重?她装出快乐健康的样子,就是害怕你会担心她,不能安心地出去玩。你真的忍心把这样爱你的妈妈一个人丢在家里吗?”我终于恍然大悟,怪不得妈妈从早上起来就脸色苍白,不吃饭,她还说自己没有什么胃口,这一切都是因为她生病了呀!我难过地说:“爸爸,你说得没错,妈妈确实病了。可是,我真的没有看出来。”

父亲说:“卡尔,你不能只在口头上说爱妈妈,而是要在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来。你要像妈妈爱你一样去爱她,从妈妈的眼神、说话的语气和一些行动中去感受妈妈的需要,去爱她、帮助她。”

父亲的话让我想到,我生病时,妈妈整日整夜地照顾我;我有什么不高兴,我不说,妈妈也会知道。但妈妈病了,我却不知道,我真是太过分了。我觉得很惭愧,忙跟父亲道歉。

父亲说:“懂得改过就是好孩子,现在你打算怎么做呢?”

“我不去旅行了。我在家陪妈妈、照顾她,陪她去看医生、吃药、打针,陪她说话解闷。等您回来时,妈妈的病一定全好了。”我回答道。

“那我就把妈妈交给你了。”父亲说完就出门了。

就这样,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,并在父亲的教育下,卡尔威特懂得了怎样去体贴别人。

第五,让孩子切身体验为他人着想的可贵。

一位妈妈在她教子日记里这样写道:

我给女儿买了一本《米老鼠》杂志。下课了,她拿出杂志高兴地翻阅,这时,她的同桌起身时不小心把墨水瓶碰翻,墨水洒到了杂志上,把一本精美的《米老鼠》杂志涂得脏兮兮。女儿很生气,不但让同桌赔她新的《米老鼠》,还把这件事告诉了班主任。结呆,女儿的同桌被老师批评了一顿。

当女儿把这件事告诉我时,我想告诉她要宽容别人、多为别人着想,但我还是决定让她亲身体味一下被人“惦记”的滋味。当天晚上,女儿不小心把一碗饭打翻了,我知道教育女儿的时刻来了。于是,我大声对她喊:“你怎么搞的,吃饭也不好好吃,浪费粮食,罚你今天晚上不许吃饭了。”

女儿看到我这种态度,伤心地哭了起来:“我又不是故意的。”

这时,我温柔地对她说:“谁都有不小心犯错误的时候,妈妈只是想告诉你,因为不小心犯了错误而不被人原谅是很不舒服的。这就如你不原谅你同桌的不小心,还让老师批评他一样。你说,是吗?”

女儿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。

对于孩子来说,唯有切身体会,才能意识到为他人着想的可贵。因此,必要的时候,家长也应该让孩子受点“教训”,这对孩子来说印象特别深刻,在今后的生活中,他们也能极力做到得理不饶人、不过于苛责。

肯为他人着想的孩子,都会有一颗善良的心、一颗会同情别人的心。华盛顿大学的斯托特兰德博士通过研究发现,鼓励孩子去想象别人的感受或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,是有效培养孩子有爱心的良方。

展开全部内容
友情链接